从青岛城市变迁 见证风水的大智慧
发布时间: 2025-08-03 点击率: 作者: admin 来源:未知



 青岛,一座仅百余年历史的年轻城市,却在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发展史上有着显著的代表性。其城市发展不仅见证了百余年间中国从落后到强盛的全部过程,而且从其发展和变迁的脉络中还可以解读出易经风水的大智慧
1、清朝末年镇守衙门“反弓无情
    早在百余年前,如今繁华的青岛市区还只是一片稀稀落落的渔村。最早的建置记载是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彼时清朝积弱已久,而外强环伺,胶州湾恰成为外国人虎视眈眈之物。
   时辖北洋海军的李鸿章在亲见胶州湾的险要地势后,认为此“口门系属湾形,从东至北环山蔽海,形胜天成,实为旅顺、威海以南一大要隘”,于是清政府派总兵章高元在胶澳(青岛地区旧称)驻防,而镇守衙门就设立于青岛口海滨(今人民会堂处)。
    此衙门规模庞大,门前旗杆耸立,刁斗入云,显得十分雄伟高大。衙门对面为青岛河,长达15米的照壁墙在河岸与大门相照,上面绘有一幅恶龙捉太阳的大型壁画,象征贪欲的可怕,用以告诫那些每天进出衙门的官吏,时刻牢记要“勤政为民”。
    当时该衙门的设立主要是为海防之用,而且当时交通不便,故将政府设在此处也尚可理解。而如果以风水的眼光来看,此衙门离海太近,不过百米之遥,似有割脚水之嫌。《山龙语类论》:“割脚水,水贴穴前,扣脚行也。此处的海湾又从不远处反弓而来,故形成相当不佳的风水格局
    后果不其然,1897年德国人就借口“巨野教案”悍然从胶澳登陆,而镇守的清兵竟毫无抵抗,胶澳从此成为德国殖民地,而当时衙门外照壁墙上的恶龙逐日却“不幸”成为了外强入侵的预言画
    1898年3月6日清廷大臣李鸿章、翁同和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规定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先以99年为限;山东兴办各项工程,德国有优先承办权。从此,胶澳沦为德国的殖民地,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1898年10月12日德皇命名胶澳租借地的市区为“青岛”,这两个字第一次成为城市的名称。镇守衙门的不良风水无疑在青岛甫一建制就沦为租借地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德国人修建的总督府“一路下行
    德国人占领胶州湾之后,实行了一系列殖民政策,加紧扩张势力范围,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殖民机构,设胶澳总督,直属德皇统辖,为达到长期统治的目的,不惜投巨资在青岛大规模建设。虽然他们在青岛的历史舞台仅仅存在了17年就兵败而去,但他们的设计和建设却使这个渔村一跃而成为现代海港城市,并有了东方瑞士的美称。
    德国人兴建的总督府坐落在观海山之南麓,背山面海,居高临下,天然造就了权力机构的肃穆和威严气势。此楼建成于1906年,初为德国总督、海军大帅托尔帕尔的办公之地,故有“总督府”(俗称“提督府”)之称。大楼外表均采用青岛优质花岗岩石料砌成,屋顶覆盖红色筒瓦。整个建筑既庄重典雅,又美观坚固,至今仍属青岛市著名建筑之一。大楼周围环境的规划设计也十分得体,楼体坐北朝南,楼门前自左向右辐射出六条马路。正南方恰好正对青岛路直通大海,并以青岛路为轴线,周围道路呈对称之势。



当时的德国人是否重视中国的风水之说无从考究,但此总督府的选址和兴建却明显比清政府镇守衙门的要高明了许多。虽然仍然在反弓水的范围内,但由于在镇守衙门的西北方向,已经不在反弓水的中心地带,而且离海岸线有了较远的距离,其不利程度就会明显减弱。同时由于背后有观海山,形成了依山傍海的局面。
这幢气势雄伟的建筑在不经意间成为了青岛百年阴霾不断的历史风雨的见证者。自1906年建成后,该建筑先为德国总督办公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青岛成为亚洲唯一战场,日英联军战胜德军,因而日本取代德国占驻青岛,官署成为日本守备军司令部。1919年巴黎和会将青岛租界主权让给日本,成为“五四运动”导火索。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官署又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1925年7月改为胶澳商埠局办公地,1929年4月成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同年7月成为青岛特别市政府所在地。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官署成为青岛特别市公署和后来的青岛特别市政府驻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又将总督官署作为青岛市政府的所在地。无论德国、日本还是中国人自己,大部分当政者似乎都很难在总督府停留较长时间仅北洋政府统治青岛期间就更换了11位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而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以后,到1931年沈鸿烈当市长之前,也已更换了5位市长。
    所谓城头变幻大王旗,总督府内的种种风云变化,既是百年来中国动荡不安大背景下的必然结果,也同总督府选址方面的风水情况不无关系。青岛海湾景区虽美不胜收,但总督府下方前海一带却始终在反弓水的范围之内,而且自总督府沿青岛路南下直至海岸,为一路直下之势,中无缓和之地,颇显凶险。用风水来看即便是依山之地,前方亦宜平坦开阔,左右护卫为最佳。而一路向下直通大海的数百阶楼梯虽然气势磅礴,却失去了曲则有情的韵味,这种风水格局无疑是加重了局面的动荡之势。
3、中山路的“环抱有情
    以现在的地图来看,前海一线范围内的水抱之地为中山路南端到栈桥一带,而这片区域恰恰是自青岛建制到1994年市政府东迁之前的百余年间最繁华的经济区域——中山路(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曾命名为山东路,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路。1938年日本改回山东路,但抗日战争后再次改为中山路)。
    青岛的中山路是一条有着百年历史、闻名全国的商业街,曾经是青岛的“名片”,也可以说是青岛商业的“母脉”。这条南接著名的风景名胜——栈桥,北接老青岛著名的“大窑沟”约1500米长、呈南北走向的商业街创始于1897年德国占领时期。近百年来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这里都是青岛绝对的中心。在上世纪初,青岛已成为贸易自由港,这使得当时许多国际贸易公司抢滩中山路。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经济文化进入繁荣时期,步入鼎盛的中山路成为青岛的金融中心,中国银行青岛分行、交通银行等各类官办、私营银行、钱庄凭借着自己的雄厚实力在此立足。中山路金融商业中心地位可见一斑。中山路北段,则是青岛本土老字号的集中地,顺兴楼、春和楼、宏仁堂、盛锡福、亨得利等众多商家,都借中山路的商业氛围而日渐突起。“身穿谦祥益,头顶盛锡福,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在这句老青岛们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中,足见中山路在当时人们心中那不可取代的地位。




(上世纪初叶的中山路旧照)

反水无情,环抱有情的风水大智慧,在青岛前海一带体现的如此明显处于反水位的清朝镇守衙门只存在了七年,而其后总督府也不断“变换大王旗”;但几乎就是一街之隔的中山路,却成为了曾经与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齐名的老青岛著名的商业中心,这使我们不由得对祖先风水智慧的经验再升起赞叹之情。
4、市政府东迁引发城市空间的大拓展
    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再次面临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早在1981年,青岛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被确定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6年又成为计划单列城市。但与其他城市相比,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没有使青岛产生很突出的发展变化。青岛的城市面貌也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发展似乎已达到极限,青岛多年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障碍,使青岛始终无法把自身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犹如被困住的蛟龙。1985年以前,青岛市的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低于山东省的平均增长速度。这种发展的迟滞状况直到1992年青岛实施东部开发战略后才得以根本扭转。自1910年德国人为青岛制定了市区扩张规划之后,青岛就奠定了沿胶州湾东海岸由南向北带形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青岛都没有脱离这一城市形态。在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用地不足,南宿北工问题突出,严重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直到1992年,以青岛市政府东迁为代表的城市行政中心的转移,才真正为这块土地的开发提供了动力,从而 “成为青岛迅速走向开放之路的显著标志” 。在此之后,青岛的发展速度明显提高。城市建设方面最明显的表现是,“青岛人突然感受到,沉寂了多时的青岛,像是一夜间从地球上拱起来似的,小青岛一下子长大了”。
    时隔二十年,回头看这次市政府东迁,无疑是当时主政青岛的俞正声先生的一次大手笔,也就是从此之后青岛的城市地位和经济发展再次迅速得以提高。
    青岛市政府东迁之前,周边从浮山所到辛家庄的一大片范围,都是庄稼地,至于周边的海信广场、家乐福、佳世客等商业区域则都是海滩,连市政府大楼都是在原来的菜地上建设起来的。但建成后的市政府以及周边却迅速成为青岛市新的政治经济中心,从此东部取代了前海一带成为城市的黄金区域。
    这其中的发展是否也暗中符合了风水的原理呢?东迁后的青岛市政府位于香港中路,原本此处也不是什么藏风聚气之地,且后无靠山,虽然和海湾的直线距离相较总督府要远许多,但也位于浮山湾的反弓之处,此地的反弓水力量也不弱于前海湾。
   但新市政府的规划建设却屡有神来之笔,生生使这里变成了符合风水之道的绝佳所在。市政府主楼建成弧形,环抱向南,藏风聚气,且两翼自成青龙白虎护卫之势;后方阜新大厦高于政府大楼,形成后有靠山之象,又仿佛古式太师之座椅;前方一马平川,建成五四广场,视野开阔,且一路平坦,前途明朗之格成;而点睛之笔则是在原本反弓之处人工修建向外凸出的圆形平台,立起红色的火炬,将原本的反弓水打造成了“玉带环腰”的格局。如此的建筑和格局,青岛市接下来新的发展和腾飞则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了




(青岛市政府鸟瞰图)

结语:未来大格局的思索
   自2011年胶州湾海底隧道和胶州湾大桥建成和通行之后,青岛市的格局再上层楼,原来隔海相望被称为“青(岛)黄(岛)不接”的胶州湾两岸得以多方位贯通,青岛市继上世纪90年代东迁迎来的空间拓展后再次迎来良机。2012年,国务院批准西海岸的胶南市和黄岛区合并成为新的黄岛区,无疑将青岛市的格局从胶州湾东岸拓宽为胶州湾两岸而以大格局来看,如果能在胶州湾北岸进行规划和建设,兴建一个新的中心区域,其左侧为胶州湾东岸的老市区,右侧为胶州湾西岸的黄岛经济开发区,左右护卫之势将更加明显,必然会为城市的发展和崛起谱写新的篇章。
    万和先生,笔名申高源。道家全真华山派第二十六代传人,道家持戒大师旭阳道长弟子,回春功法、道医祝由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任《易刊》杂志专家顾问,并担任国内多家企业单位的咨询顾问。为国内易学文化知名研究学者。
(注:本文为万和先生以申高源为笔名2012年发表在《易刊》上的一篇堪舆论文。文章发表后青岛GDP一路涨高,稳稳的北方第三城,也印证了万和先生解读城市风水的功力。)

任何课程、产品法器咨询报名请联系万和助理微信:pqjwanhe